作者:啊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73970/answer/505300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一时期,实际上有些承上起下。当时南京那边多是起义部队,穿着什么样的都有
以武汉为例:新军系统的将士用白布缠袖,参将摘去帽顶,士兵的大檐帽用白布围上。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军中央军内部自有自己的一套统一标准
但之后,军阀混战时,各路军阀将这一切都抛弃,各有各的军服
=======================================================================
以下为另一本书的内容
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
图片中第72师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 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 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式冲锋枪弹夹的,而MP28式冲锋枪是国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全自动武 器。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用来装冲锋枪弹匣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
第88师是曾经接受过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国军训练装备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最后还是失败了并且向南撤退,第88师就是这样 的一支部队。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第88师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 式钢盔。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 的使用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枪的弹匣。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
图中这名士兵的钢盔是一种当时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 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 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
当抗日战争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北京)近郊。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这些大刀手在冲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日 本军人,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枪。这名中士穿的轻质棉上衣上有红色军衔领章,领章上有蓝杠和两颗金色的三角形扣子,其野战帽上 则有常见的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除了装备本地造的仿德国卡毛瑟98k式步枪以及刺刀外他还装备了一把双手握持带皮制刀鞘(身背后)的轻便大刀。这些大刀 的风貌被当时的战地照片广泛纪录,但它们的实战功效自然有限。这种倒退现象的源头来自于军阀混战时期经常使用这种武器一些部队的精锐“敢死队”。此外,这 名军人的简单装备包括了肩上和腰上的一对帆布用来装子弹的背囊。
B:中国,1938年-39年
B1:下士,第12军第154师,广州,1938年5月
作为精锐的护卫部队的一员,这名士官穿着时髦的毛料制服,配规定的领章和胸牌,戴并非规定的“波洛”式木髓制头盔。这名军人还拥有罕见的不知来源的背包, 并用毯子包裹和困扎起来。他的德国7.63毫米口径毛瑟C96系列冲锋手枪带与众不同的抵肩木制枪托,这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非常普遍,因为这种枪在德国 以外被广泛的以9毫米、点45英寸和7.63毫米口径进行仿制,在西班牙和中国尤其如此。这种枪可以选择速射(Schnellfeuer)模式——即全自 动连发,实际上这是西班牙阿斯特拉工厂原创的功能——使用10或20发装的弹夹。图中这把枪没有上弹夹,它的弹夹都在军人腰上无数的子弹袋里面。
B2:一等兵,武汉,1938年10月
在这座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驻扎的这名军人见证了1938年的那次关键性的战役。他的头盔类似日本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部分采用的“樱花顶式”钢盔, 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在钢盔的前部,脖带也采用日军的模式系在耳前耳后。该士兵穿浅褐色棉布制服、短裤以及绑腿,并有幸得到一双新的棕色皮鞋。实际上,背 包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还是一种未知的东西,所以这名士兵的一些工具装在他的帆布挎包里,而刀鞘里插的刺刀则是搭配他的德国Karabiner98a式步 枪使用的,而这种步枪是一种中国军队中不太广泛使用的武器。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尝试进口了几乎所有种类的7.92毫米口径步枪以满足其庞大军队的需 要。
B3:二等兵,第7师,1939年冬
参加国军冬季攻势的这名士兵穿典型的中式冬装,采用内絮厚重棉花加纫线固定的方式,颜色为蓝色但使用长了会褪色为灰色。而冬装上除了粗糙的姓名牌没有任何 其他徽章。在下面他穿着厚袜子、绑腿以及中国式的便鞋,头上戴的有青天白日帽徽的钢盔则可能是英国Mk I式或美国M1917A1式(美国仿制英国的Mk I)。帆布背囊里是有限的装备,左肩斜背的可能是水壶或挎包,右肩斜背的则是不常见的装中国造防毒面具的长金属罐(所以这么长可能是为了放备用的防毒过滤 器)。图中出现的轻机枪是芬兰Lahti Saloranta M26式,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军队进口的主要型号机枪之一。当时中国是这种不出名但很强力的武器的唯一进口国,并将口径从芬兰的7.62毫米改为德 制的7.92毫米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
C:中国,1939年-41年
C1:上尉,第14炮兵团,河南省南部,1940年1月
这名军官穿和士兵一样的灰色絮棉冬装,但质量更好些,上面有简单的非彩色双排式胸牌和蓝色(代表炮兵)底色的领章。他的脚上穿军官黑皮鞋和没什么特色的毛 料绑腿,带枪托/枪套的毛瑟手枪斜背在左肩,而望远镜则是私人购买的——和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进口物品一样,它是日本货。
C2:少校,第60路军第183师,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9月
很可能是名营长的这名野战步兵军官穿淡棕色毛料材质的标准军官常服,戴同样材质但较硬的滑雪帽式军帽(军官制服的材质和颜色往往依赖于当地的条件,因此样 式各不相同)。在左胸身份牌上有黄色的边框,显示了他作为野战军官的身份。而宽松的马裤往往替代了前线的绑腿、高筒靴或皮护腿。腰带上悬着的军官用匕首是 与制服搭配的,它纯粹是为了装饰,所以刀鞘装饰华丽,刀柄上还有青天白日徽记,这显示了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队对于中国军队的影响力之大。
C3:团旗旗手,第3路军第12师,陕西省南部,1941年5月
作为阅兵时持团旗的旗手,这名下士穿上了自己最好的制服:仿制德国军队的“滑雪”帽、采用棕褐色精纺棉制作的上衣和裤子,阅兵用的白色手套和武装带,这可 以说是当时中国军队最华丽最具特色的制服了。红色底色的塑料军衔领章上有一条深蓝色横条和一颗三角形装饰,左胸前的识别章和左臂的臂章也为他增辉不少。巨 大的深蓝或黑色底色加白边的臂章上有代表所在师的“12D”字样,在下面则是写有中文的服役日期。中国军队的军旗大多是同样的图案,所不同的是一侧的白色 边条上会用黑色中文字写上所在部队的全称。另外一些部队的军旗可能会有黄色的边穗。连或更低一级的部队的旗手所打的旗子一般是他们的团旗尺寸的一半。
D:缅甸,1942年-45年
D1:二等兵,新1军第38师第112团,缅甸北部,1944年5月
在美国史迪威将军的X部队中这名中国士兵接受美军顾问的训练,使用美国和英国的装备。他戴有青天白日帽徽的美国M1钢盔,穿英国浅棕色训练衬衫和裤子,外 套带纽扣领的套衫,颜色类似土褐色或灰色。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东南亚战场上,大多数X部队以及英军的制服和装备都是由印度生产的。士兵脚上是常见的中国 式毛料绑腿以及轻便鞋,盟军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军靴非常少见,大多数军人都穿草鞋或轻便鞋。他的英国37年版帆布武装带上固定着水壶,而手持的美国版埃菲尔 德M1917式步枪则上着刺刀,这种枪是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士兵中通常使用的武器。
D2:上等兵,新6军第22师,胡刚谷地,缅甸北部,1944年3月
新6军的“新”字通常是赋予那些在抗日战争的头一年牺牲掉的师或师以上编制的部队的。除了绑腿和鞋是中国造之外,这名年轻军人(没有佩戴军衔标志)的穿戴 几乎和1942年在缅甸的英国士兵没什么区别:英国浅棕色的衬衫和短裤、网子罩住插满植物伪装的Mk II式钢盔以及37版帆布武装带。这名士兵使用在英军大量装备的轻机枪——布伦轻机枪,在二战后期和第二次中国内战中国军都大量装备它。
D3:一等兵,拉姆格尔训练中心,印度比哈尔邦,1944年8月
驻扎在印度加尔各达西北部的中国士兵训练基地接受美军顾问训练的这名中国士兵穿着英军浅棕色训练服,配中国军队的徽章。胸前的蓝色边框身份牌用中文写着他 所在的部队和他的个人信息。配着国民党帽徽的木髓制帽子是英属印度军队的版本, 37年版英国式帆布武装带也是印度制造的,它材料粗糙,黄铜色的皮带扣也很易碎。美国的汤姆森系列冲锋枪在中国军队中被广泛使用了许多年,他使用的这一款 新式的M1A1式汤姆森冲锋枪就来自于美国的军援。
E:中国和缅甸,1943年-45年
E1:坦克指挥官,(第1)暂编坦克团,缅甸,1944年-45年
在缅甸作战的中国装甲部队装备美国谢尔曼M4A4中型坦克、斯图亚特M3A3轻型坦克、怀特侦察车以及英国的通用卡车。坦克手们来自中国的不同省份,使得 这支部队成为不多的由来自不同地区人员所组成的部队之一,而坦克手的服装和他们的坦克一样都是美国提供的。这名指挥员穿美国人字呢一件式外套,戴纤维制品 做的坦克手头盔。他身上仅有的中国元素是他的国产草鞋,在热带环境的坦克中温度极高,穿上草鞋会感到相当舒适。
E2:孙立人少将,第38师指挥官,缅甸,1943年末
孙立人将军作为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是最有才干的中国指挥官之一。他在1942年在缅甸指挥第38师,并在随后撤退到印度在1942年至43年 间重新装备和训练他的部队。1943年至45年,他又再战缅甸(后来他指挥新1军)。孙将军的穿着和像士兵一样简单,他穿美军第一版的M1942式草绿色 人字呢两件式作训服,头戴贴着青天白日徽章的M1式钢盔。上衣翻领上一颗金星军衔章是他作为少将的唯一标识。这位将军的棕色粗面皮靴是标准的美国装备,而 他的M1936式帆布腰带上则固定着装美国柯尔特M1911A1式半自动手枪的手枪套。除了美国货外,中国的军官们还装备有加拿大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生产的 各种手枪。
E3:上校,隶属美国训练顾问团,昆明,1943年
为Y部队(Y代表云南)提供训练的训练区的这位上校穿标准的中国陆军军官制服。这种制服由于卡其棉的色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制服的黄铜纽扣上应该刻有青天 白日的徽记。除了常用的军衔章和身份牌之外,这位军官还展示了他左臂的臂章,上面的符号代表了美国训练顾问团(美国人员同中国人员一样也戴这种臂章)。他 的马裤被棕色皮制护腿绑住,而他脚上的军鞋和军官马靴一样可以互为选择穿着。
F:中国,1944-45年
F1:战略情报局训练的士兵,中国南部,1945年8月
美国战略情报局(OSS)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它在战争末期有限地训练了中国境内的国军部队。一些战略情报局训练的国军部队装备美国产的热 带制服,但大多数就如图中的一样,还是保留了他们的中国造服装,如棕褐色棉制服以及便鞋。这名士兵身上的美国货只限于他的M1式钢盔、织物做的M1923 式弹药袋以及点30口径的勃郎宁M1919A6式轻机枪。后者是美国M1919A4式带三脚架的重机枪的一个变种,它配两脚架、抵肩枪托和手枪式握把,但 是设计成班用机枪它显然就太重了。二战中美国和英国教官训练的中国部队往往成为1946——49年的中国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最精锐部队。
F2:国军游击队,第15机动纵队第43团,山东北部,1944年
这名游击战士隶属于一支国军下属的1万人的部队,他所在的团是这支部队的精锐,拥有2千人。这张图向我们展示了国军游击队并不是处于数量稀少、装备粗糙, 游动于乡间的状态。第15纵队拥有良好的组织编制和20家生产全套轻武器和装备的工厂。当然,这些工厂也生产军服,这名战士就有幸得到了蓝色加棉冬装,新 的几乎没有褪色。同多数士兵一样他装备一对帆布子弹囊,前部的口袋里放着手榴弹。全中国的小型兵工厂都生产这种德国式的手榴弹,带粗糙刻纹的木柄是它的特 色。为了保卫部队长官,这名士兵还装备了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中国仿制版。
F3:代理下士,四川毗卢,军事训练中心,1944年
这位在毗卢中心接受战斗训练的年轻士官拥有良好的装备。植物伪装覆盖在他的浅棕色棉制“滑雪”野战帽上,粗棉军衣和绑腿也是同样的颜色。许多中国士兵感觉 熟悉的国产草鞋比之军鞋或军靴来说更舒适,它们在夏天会让人感觉非常凉爽,而且在泥泞的道路上抓地力也非常好。少见的一点是他装备了皮质背包和铺盖卷以及 用皮带绷住的木柄镐头。帆布背包和水壶悬在他的左跨处,皮带上则固定装匕首的挂套和仿自德国的本土造棕色子弹包。这位军人的武器是一支比利时造的FN24 卡宾枪,它是众多毛瑟式步枪或卡宾枪中的一个版本,7.92毫米口径,20世纪30年代进口。
F4:一等兵,第46兵团新19师,桂林-柳州,1945年4月
在西南中国作战的这名中国士兵向我们呈现了战时军装和武器来源的多样性。带肩章扣的草绿色军服是国内制造的,胸前的口袋盖为中部加圆弧的设计,左臂章上则 写着他所在师的简称;配有国民党帽徽的钢盔是法国的埃德里安式,这种钢盔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装备许多在南方驻扎的中国部队;可装弹药夹的美国 M1923式腰带则是第19师作为美援部队的证据;多样性的最后一条表现则是比利时制造的FN Mle 30式轻机枪。
G:中国内战,1946年-49年
G1:中尉,第123兵团,上海,1949年4月
这名军官戴有国民党帽徽的旧式浅棕色棉布“滑雪”帽,穿美国剩余的已经极度褪色的M1943式浅绿色军服和美军系带军靴。他肩上背着两条缴获自日军的军官 武装带以及美军的M1936式武装带。装在配帆布枪带里的木质枪托/手枪套里的手枪为德制毛瑟C96手枪,中国人一般称之为“驳壳枪”。
G2:二等兵,第4兵团,广州,1949年10月
尽管已经是中国内战的最后时刻了,这名从广州乘船准备撤退到的台湾的士兵令人惊讶的仍然穿着旧时流行的军装。他穿美军剩余货——C级的丝光斜纹棉棕色裤 子,裤腿被绑腿束住,头上戴战时广见的缴获自日军的木髓太阳帽(虽然日军的黄色五角星帽徽已经被敲掉,但青天白日帽徽则没有装在上面),穿当时许多士兵穿 的或进口或国产的篮球鞋式帆布胶鞋。这名军人仅系着美国M1923式腰带,手持美军没有大量采用但出口到其他许多国家的约翰逊M1941式半自动步枪。
G3:工兵少尉,第7师,石家庄,1948年10月
1946年的军服条令规定了一套新的模仿美军的军衔和兵种徽章系统。这名军官戴的美式大盖帽上有新式的机织军官帽徽,帽徽上叶冠簇拥的青天白日徽章有时会 用红色圆环包围。他的黄铜色领章左为象征工兵的城堡图案,右为梅花徽章,肩部带扣上有银色的美式军衔横杠,左胸上则保留了传统的身份牌,腰上的军官皮带还 固定着普通的美国军援武器——柯尔特M1911A1式手枪。
G4:义务兵,保安团,开封,1948年6月
由5万人组成的力量强大的国军保安团以及其他的辅助部队参加了1948年3月底至7月初的开封战役。保安团没有真正具特色的军服,图中这位就穿了冬青色衣 裤、棕色毛料绑腿和系带黑色帆布鞋,戴的帽子则是用缴获自日本人的布料制作的标准国民党式军帽。他的装备很少,斜挎的棕色帆布武装背囊和一个背包就囊括了 他所有的负重,而作为二线部队他也只能用在抗日战争中缴获自日本军队的陈旧的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
H:中国内战,1946年-49年
H1:中尉,第69师,1947年2月
这名军官的形象应该出现在1946-47年的冬天,他穿着第二次中国内战中早期出现的新式灰色加厚冬装,配军官肩章扣。旧式的军衔领章和胸前的身份牌保留 下来,而胸牌的蓝色边框显示他作为尉官的身份。他的军帽是剩余的美国货,配新版的金属军官帽徽。这名中尉还得到一双美制丛林战靴,尽管不太适合冬天穿着, 但毕竟里面还加了层保温材料。如同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它的装备来自于缴获的日本库存,这包括了一个地图包、一把8毫米口径南部14式半自动手枪,中国人一 般称之为"王八盒子"。
H2:一等兵,第207青年师,沈阳,1948年10月
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遭受重创。这名年轻的志愿兵在只有两个旅的207师服役,该师1948年10月负责防守已被遗弃的沈阳。他戴特别加厚的有护耳的 新式冬帽,穿新式冬装和很普遍的美援篮球鞋式军靴(最后这种鞋很多被士兵捐出去或在黑市上卖掉了)。这名士兵的基本装备包括了固定在皮带上的本土制造的帆 布子弹袋,里面的子弹是多余的美国库存,供应36式冲锋枪(美国点45口径M3A1“黄油枪”的中国仿制版,由沈阳的公办兵工厂制造)使用。
H3:士官,第12集团军,双朝集(音译),1948年11月
这名士官穿灰色加棉冬装和传统的帆布鞋及绑腿,头戴正面有青天白日帽徽的M1式钢盔(这种美国军援货虽然数量巨大,但从未满足过中国军队在第二次内战中的 需求,以至于缴获的日军钢盔和旧式中国进口的钢盔一直都在使用)。军服上的徽记非常简单,只有左胸上有白底黑字写着姓名和所在部队名称的布制身份牌。他多 余的子弹放在斜背的帆布包里,腰带上的布袋里则放着三颗手榴弹,其装备的美制M1卡宾枪因其轻便灵活曾被大量装备,但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它却因为其点 30口径(实际上只是手枪的口径)所造成的威力不足而遭受士兵的质疑,有些使用此枪的联合国军士兵甚至反映它根本击穿不了中国志愿军的加厚冬装。但是在美 国入侵越南的战争中,使用此枪的美军官兵们则对它评价不错。
H4:下士,第73军,中国东北,1947年11月
这名士兵作为国军增援部队被新派到东北战场的这支部队的一员,他穿典型的第二次中国内战时期国民党军士兵冬装。他的棉袄和裤子肮脏破旧,一个简单的白底黑 字身份牌缝在上衣的左前胸,美国军援的大盖帽正前方的青天白日金属帽徽超出平常尺寸,一双黑色中式软鞋则搭配白色长袜。极大量的在抗日战争中被缴获或援助 的日军武器装备都被内战双方的军队所使用,这名士兵就是操着笨重的日本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并配备与之对应的棕色皮制子弹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73970/answer/505300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言:前清时期的新军装备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实际上有些承上起下。当时南京那边多是起义部队,穿着什么样的都有
以武汉为例:新军系统的将士用白布缠袖,参将摘去帽顶,士兵的大檐帽用白布围上。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军中央军内部自有自己的一套统一标准
但之后,军阀混战时,各路军阀将这一切都抛弃,各有各的军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但编遣会议没能继续下去,个陆军阀反蒋齐出手,开始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后,个陆军阀暂时归为中央旗下。此时和德国合作中,所以军服偏向德系
抗战结束后,的整编则偏向美系
=======================================================================
以下为另一本书的内容
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
图片中第72师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 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 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式冲锋枪弹夹的,而MP28式冲锋枪是国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全自动武 器。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用来装冲锋枪弹匣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
第88师是曾经接受过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国军训练装备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最后还是失败了并且向南撤退,第88师就是这样 的一支部队。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第88师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 式钢盔。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 的使用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枪的弹匣。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
图中这名士兵的钢盔是一种当时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 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 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
当抗日战争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北京)近郊。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这些大刀手在冲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日 本军人,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枪。这名中士穿的轻质棉上衣上有红色军衔领章,领章上有蓝杠和两颗金色的三角形扣子,其野战帽上 则有常见的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除了装备本地造的仿德国卡毛瑟98k式步枪以及刺刀外他还装备了一把双手握持带皮制刀鞘(身背后)的轻便大刀。这些大刀 的风貌被当时的战地照片广泛纪录,但它们的实战功效自然有限。这种倒退现象的源头来自于军阀混战时期经常使用这种武器一些部队的精锐“敢死队”。此外,这 名军人的简单装备包括了肩上和腰上的一对帆布用来装子弹的背囊。
B:中国,1938年-39年
B1:下士,第12军第154师,广州,1938年5月
作为精锐的护卫部队的一员,这名士官穿着时髦的毛料制服,配规定的领章和胸牌,戴并非规定的“波洛”式木髓制头盔。这名军人还拥有罕见的不知来源的背包, 并用毯子包裹和困扎起来。他的德国7.63毫米口径毛瑟C96系列冲锋手枪带与众不同的抵肩木制枪托,这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非常普遍,因为这种枪在德国 以外被广泛的以9毫米、点45英寸和7.63毫米口径进行仿制,在西班牙和中国尤其如此。这种枪可以选择速射(Schnellfeuer)模式——即全自 动连发,实际上这是西班牙阿斯特拉工厂原创的功能——使用10或20发装的弹夹。图中这把枪没有上弹夹,它的弹夹都在军人腰上无数的子弹袋里面。
B2:一等兵,武汉,1938年10月
在这座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驻扎的这名军人见证了1938年的那次关键性的战役。他的头盔类似日本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部分采用的“樱花顶式”钢盔, 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在钢盔的前部,脖带也采用日军的模式系在耳前耳后。该士兵穿浅褐色棉布制服、短裤以及绑腿,并有幸得到一双新的棕色皮鞋。实际上,背 包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还是一种未知的东西,所以这名士兵的一些工具装在他的帆布挎包里,而刀鞘里插的刺刀则是搭配他的德国Karabiner98a式步 枪使用的,而这种步枪是一种中国军队中不太广泛使用的武器。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尝试进口了几乎所有种类的7.92毫米口径步枪以满足其庞大军队的需 要。
B3:二等兵,第7师,1939年冬
参加国军冬季攻势的这名士兵穿典型的中式冬装,采用内絮厚重棉花加纫线固定的方式,颜色为蓝色但使用长了会褪色为灰色。而冬装上除了粗糙的姓名牌没有任何 其他徽章。在下面他穿着厚袜子、绑腿以及中国式的便鞋,头上戴的有青天白日帽徽的钢盔则可能是英国Mk I式或美国M1917A1式(美国仿制英国的Mk I)。帆布背囊里是有限的装备,左肩斜背的可能是水壶或挎包,右肩斜背的则是不常见的装中国造防毒面具的长金属罐(所以这么长可能是为了放备用的防毒过滤 器)。图中出现的轻机枪是芬兰Lahti Saloranta M26式,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军队进口的主要型号机枪之一。当时中国是这种不出名但很强力的武器的唯一进口国,并将口径从芬兰的7.62毫米改为德 制的7.92毫米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
C:中国,1939年-41年
C1:上尉,第14炮兵团,河南省南部,1940年1月
这名军官穿和士兵一样的灰色絮棉冬装,但质量更好些,上面有简单的非彩色双排式胸牌和蓝色(代表炮兵)底色的领章。他的脚上穿军官黑皮鞋和没什么特色的毛 料绑腿,带枪托/枪套的毛瑟手枪斜背在左肩,而望远镜则是私人购买的——和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进口物品一样,它是日本货。
C2:少校,第60路军第183师,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9月
很可能是名营长的这名野战步兵军官穿淡棕色毛料材质的标准军官常服,戴同样材质但较硬的滑雪帽式军帽(军官制服的材质和颜色往往依赖于当地的条件,因此样 式各不相同)。在左胸身份牌上有黄色的边框,显示了他作为野战军官的身份。而宽松的马裤往往替代了前线的绑腿、高筒靴或皮护腿。腰带上悬着的军官用匕首是 与制服搭配的,它纯粹是为了装饰,所以刀鞘装饰华丽,刀柄上还有青天白日徽记,这显示了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队对于中国军队的影响力之大。
C3:团旗旗手,第3路军第12师,陕西省南部,1941年5月
作为阅兵时持团旗的旗手,这名下士穿上了自己最好的制服:仿制德国军队的“滑雪”帽、采用棕褐色精纺棉制作的上衣和裤子,阅兵用的白色手套和武装带,这可 以说是当时中国军队最华丽最具特色的制服了。红色底色的塑料军衔领章上有一条深蓝色横条和一颗三角形装饰,左胸前的识别章和左臂的臂章也为他增辉不少。巨 大的深蓝或黑色底色加白边的臂章上有代表所在师的“12D”字样,在下面则是写有中文的服役日期。中国军队的军旗大多是同样的图案,所不同的是一侧的白色 边条上会用黑色中文字写上所在部队的全称。另外一些部队的军旗可能会有黄色的边穗。连或更低一级的部队的旗手所打的旗子一般是他们的团旗尺寸的一半。
D:缅甸,1942年-45年
D1:二等兵,新1军第38师第112团,缅甸北部,1944年5月
在美国史迪威将军的X部队中这名中国士兵接受美军顾问的训练,使用美国和英国的装备。他戴有青天白日帽徽的美国M1钢盔,穿英国浅棕色训练衬衫和裤子,外 套带纽扣领的套衫,颜色类似土褐色或灰色。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东南亚战场上,大多数X部队以及英军的制服和装备都是由印度生产的。士兵脚上是常见的中国 式毛料绑腿以及轻便鞋,盟军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军靴非常少见,大多数军人都穿草鞋或轻便鞋。他的英国37年版帆布武装带上固定着水壶,而手持的美国版埃菲尔 德M1917式步枪则上着刺刀,这种枪是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士兵中通常使用的武器。
D2:上等兵,新6军第22师,胡刚谷地,缅甸北部,1944年3月
新6军的“新”字通常是赋予那些在抗日战争的头一年牺牲掉的师或师以上编制的部队的。除了绑腿和鞋是中国造之外,这名年轻军人(没有佩戴军衔标志)的穿戴 几乎和1942年在缅甸的英国士兵没什么区别:英国浅棕色的衬衫和短裤、网子罩住插满植物伪装的Mk II式钢盔以及37版帆布武装带。这名士兵使用在英军大量装备的轻机枪——布伦轻机枪,在二战后期和第二次中国内战中国军都大量装备它。
D3:一等兵,拉姆格尔训练中心,印度比哈尔邦,1944年8月
驻扎在印度加尔各达西北部的中国士兵训练基地接受美军顾问训练的这名中国士兵穿着英军浅棕色训练服,配中国军队的徽章。胸前的蓝色边框身份牌用中文写着他 所在的部队和他的个人信息。配着国民党帽徽的木髓制帽子是英属印度军队的版本, 37年版英国式帆布武装带也是印度制造的,它材料粗糙,黄铜色的皮带扣也很易碎。美国的汤姆森系列冲锋枪在中国军队中被广泛使用了许多年,他使用的这一款 新式的M1A1式汤姆森冲锋枪就来自于美国的军援。
E:中国和缅甸,1943年-45年
E1:坦克指挥官,(第1)暂编坦克团,缅甸,1944年-45年
在缅甸作战的中国装甲部队装备美国谢尔曼M4A4中型坦克、斯图亚特M3A3轻型坦克、怀特侦察车以及英国的通用卡车。坦克手们来自中国的不同省份,使得 这支部队成为不多的由来自不同地区人员所组成的部队之一,而坦克手的服装和他们的坦克一样都是美国提供的。这名指挥员穿美国人字呢一件式外套,戴纤维制品 做的坦克手头盔。他身上仅有的中国元素是他的国产草鞋,在热带环境的坦克中温度极高,穿上草鞋会感到相当舒适。
E2:孙立人少将,第38师指挥官,缅甸,1943年末
孙立人将军作为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是最有才干的中国指挥官之一。他在1942年在缅甸指挥第38师,并在随后撤退到印度在1942年至43年 间重新装备和训练他的部队。1943年至45年,他又再战缅甸(后来他指挥新1军)。孙将军的穿着和像士兵一样简单,他穿美军第一版的M1942式草绿色 人字呢两件式作训服,头戴贴着青天白日徽章的M1式钢盔。上衣翻领上一颗金星军衔章是他作为少将的唯一标识。这位将军的棕色粗面皮靴是标准的美国装备,而 他的M1936式帆布腰带上则固定着装美国柯尔特M1911A1式半自动手枪的手枪套。除了美国货外,中国的军官们还装备有加拿大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生产的 各种手枪。
E3:上校,隶属美国训练顾问团,昆明,1943年
为Y部队(Y代表云南)提供训练的训练区的这位上校穿标准的中国陆军军官制服。这种制服由于卡其棉的色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制服的黄铜纽扣上应该刻有青天 白日的徽记。除了常用的军衔章和身份牌之外,这位军官还展示了他左臂的臂章,上面的符号代表了美国训练顾问团(美国人员同中国人员一样也戴这种臂章)。他 的马裤被棕色皮制护腿绑住,而他脚上的军鞋和军官马靴一样可以互为选择穿着。
F:中国,1944-45年
F1:战略情报局训练的士兵,中国南部,1945年8月
美国战略情报局(OSS)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它在战争末期有限地训练了中国境内的国军部队。一些战略情报局训练的国军部队装备美国产的热 带制服,但大多数就如图中的一样,还是保留了他们的中国造服装,如棕褐色棉制服以及便鞋。这名士兵身上的美国货只限于他的M1式钢盔、织物做的M1923 式弹药袋以及点30口径的勃郎宁M1919A6式轻机枪。后者是美国M1919A4式带三脚架的重机枪的一个变种,它配两脚架、抵肩枪托和手枪式握把,但 是设计成班用机枪它显然就太重了。二战中美国和英国教官训练的中国部队往往成为1946——49年的中国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最精锐部队。
F2:国军游击队,第15机动纵队第43团,山东北部,1944年
这名游击战士隶属于一支国军下属的1万人的部队,他所在的团是这支部队的精锐,拥有2千人。这张图向我们展示了国军游击队并不是处于数量稀少、装备粗糙, 游动于乡间的状态。第15纵队拥有良好的组织编制和20家生产全套轻武器和装备的工厂。当然,这些工厂也生产军服,这名战士就有幸得到了蓝色加棉冬装,新 的几乎没有褪色。同多数士兵一样他装备一对帆布子弹囊,前部的口袋里放着手榴弹。全中国的小型兵工厂都生产这种德国式的手榴弹,带粗糙刻纹的木柄是它的特 色。为了保卫部队长官,这名士兵还装备了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中国仿制版。
F3:代理下士,四川毗卢,军事训练中心,1944年
这位在毗卢中心接受战斗训练的年轻士官拥有良好的装备。植物伪装覆盖在他的浅棕色棉制“滑雪”野战帽上,粗棉军衣和绑腿也是同样的颜色。许多中国士兵感觉 熟悉的国产草鞋比之军鞋或军靴来说更舒适,它们在夏天会让人感觉非常凉爽,而且在泥泞的道路上抓地力也非常好。少见的一点是他装备了皮质背包和铺盖卷以及 用皮带绷住的木柄镐头。帆布背包和水壶悬在他的左跨处,皮带上则固定装匕首的挂套和仿自德国的本土造棕色子弹包。这位军人的武器是一支比利时造的FN24 卡宾枪,它是众多毛瑟式步枪或卡宾枪中的一个版本,7.92毫米口径,20世纪30年代进口。
F4:一等兵,第46兵团新19师,桂林-柳州,1945年4月
在西南中国作战的这名中国士兵向我们呈现了战时军装和武器来源的多样性。带肩章扣的草绿色军服是国内制造的,胸前的口袋盖为中部加圆弧的设计,左臂章上则 写着他所在师的简称;配有国民党帽徽的钢盔是法国的埃德里安式,这种钢盔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装备许多在南方驻扎的中国部队;可装弹药夹的美国 M1923式腰带则是第19师作为美援部队的证据;多样性的最后一条表现则是比利时制造的FN Mle 30式轻机枪。
G:中国内战,1946年-49年
G1:中尉,第123兵团,上海,1949年4月
这名军官戴有国民党帽徽的旧式浅棕色棉布“滑雪”帽,穿美国剩余的已经极度褪色的M1943式浅绿色军服和美军系带军靴。他肩上背着两条缴获自日军的军官 武装带以及美军的M1936式武装带。装在配帆布枪带里的木质枪托/手枪套里的手枪为德制毛瑟C96手枪,中国人一般称之为“驳壳枪”。
G2:二等兵,第4兵团,广州,1949年10月
尽管已经是中国内战的最后时刻了,这名从广州乘船准备撤退到的台湾的士兵令人惊讶的仍然穿着旧时流行的军装。他穿美军剩余货——C级的丝光斜纹棉棕色裤 子,裤腿被绑腿束住,头上戴战时广见的缴获自日军的木髓太阳帽(虽然日军的黄色五角星帽徽已经被敲掉,但青天白日帽徽则没有装在上面),穿当时许多士兵穿 的或进口或国产的篮球鞋式帆布胶鞋。这名军人仅系着美国M1923式腰带,手持美军没有大量采用但出口到其他许多国家的约翰逊M1941式半自动步枪。
G3:工兵少尉,第7师,石家庄,1948年10月
1946年的军服条令规定了一套新的模仿美军的军衔和兵种徽章系统。这名军官戴的美式大盖帽上有新式的机织军官帽徽,帽徽上叶冠簇拥的青天白日徽章有时会 用红色圆环包围。他的黄铜色领章左为象征工兵的城堡图案,右为梅花徽章,肩部带扣上有银色的美式军衔横杠,左胸上则保留了传统的身份牌,腰上的军官皮带还 固定着普通的美国军援武器——柯尔特M1911A1式手枪。
G4:义务兵,保安团,开封,1948年6月
由5万人组成的力量强大的国军保安团以及其他的辅助部队参加了1948年3月底至7月初的开封战役。保安团没有真正具特色的军服,图中这位就穿了冬青色衣 裤、棕色毛料绑腿和系带黑色帆布鞋,戴的帽子则是用缴获自日本人的布料制作的标准国民党式军帽。他的装备很少,斜挎的棕色帆布武装背囊和一个背包就囊括了 他所有的负重,而作为二线部队他也只能用在抗日战争中缴获自日本军队的陈旧的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
H:中国内战,1946年-49年
H1:中尉,第69师,1947年2月
这名军官的形象应该出现在1946-47年的冬天,他穿着第二次中国内战中早期出现的新式灰色加厚冬装,配军官肩章扣。旧式的军衔领章和胸前的身份牌保留 下来,而胸牌的蓝色边框显示他作为尉官的身份。他的军帽是剩余的美国货,配新版的金属军官帽徽。这名中尉还得到一双美制丛林战靴,尽管不太适合冬天穿着, 但毕竟里面还加了层保温材料。如同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它的装备来自于缴获的日本库存,这包括了一个地图包、一把8毫米口径南部14式半自动手枪,中国人一 般称之为"王八盒子"。
H2:一等兵,第207青年师,沈阳,1948年10月
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遭受重创。这名年轻的志愿兵在只有两个旅的207师服役,该师1948年10月负责防守已被遗弃的沈阳。他戴特别加厚的有护耳的 新式冬帽,穿新式冬装和很普遍的美援篮球鞋式军靴(最后这种鞋很多被士兵捐出去或在黑市上卖掉了)。这名士兵的基本装备包括了固定在皮带上的本土制造的帆 布子弹袋,里面的子弹是多余的美国库存,供应36式冲锋枪(美国点45口径M3A1“黄油枪”的中国仿制版,由沈阳的公办兵工厂制造)使用。
H3:士官,第12集团军,双朝集(音译),1948年11月
这名士官穿灰色加棉冬装和传统的帆布鞋及绑腿,头戴正面有青天白日帽徽的M1式钢盔(这种美国军援货虽然数量巨大,但从未满足过中国军队在第二次内战中的 需求,以至于缴获的日军钢盔和旧式中国进口的钢盔一直都在使用)。军服上的徽记非常简单,只有左胸上有白底黑字写着姓名和所在部队名称的布制身份牌。他多 余的子弹放在斜背的帆布包里,腰带上的布袋里则放着三颗手榴弹,其装备的美制M1卡宾枪因其轻便灵活曾被大量装备,但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它却因为其点 30口径(实际上只是手枪的口径)所造成的威力不足而遭受士兵的质疑,有些使用此枪的联合国军士兵甚至反映它根本击穿不了中国志愿军的加厚冬装。但是在美 国入侵越南的战争中,使用此枪的美军官兵们则对它评价不错。
H4:下士,第73军,中国东北,1947年11月
这名士兵作为国军增援部队被新派到东北战场的这支部队的一员,他穿典型的第二次中国内战时期国民党军士兵冬装。他的棉袄和裤子肮脏破旧,一个简单的白底黑 字身份牌缝在上衣的左前胸,美国军援的大盖帽正前方的青天白日金属帽徽超出平常尺寸,一双黑色中式软鞋则搭配白色长袜。极大量的在抗日战争中被缴获或援助 的日军武器装备都被内战双方的军队所使用,这名士兵就是操着笨重的日本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并配备与之对应的棕色皮制子弹袋。
'格局 > 历史역사'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급변하는 동아시아 - 조선의 멸망 [도도도] (0) | 2019.05.23 |
---|---|
中国导演必看,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 (0) | 2019.05.02 |
图说民国军阀混战史,2分钟看懂,看完堪称半个专家 (0) | 2019.04.14 |
秦唐宋元明清领土对比 (0) | 2019.04.14 |
美朝崩裂 (0) | 2019.03.01 |